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梦到人物生平经历,以及梦到人物生平经历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神龙元年(705年),李白五岁,发蒙读书。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三十岁之前到处游历,广交朋友,希望得到引荐,却一事无成。
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天宝二年,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又因权贵谗谤,玄宗疏远,内心烦闷,李白离开了宫廷。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投永王兵败下狱,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上元二年
(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扩展资料: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做出一番功业,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然而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
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
于是他只好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由于郁不得志,他的一部分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陈洪绶是明朝著名画家、诗人,代表作有《九歌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
陈洪绶生于官宦世家,但从他父亲这一辈开始家道中落,不过陈洪绶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他四岁就能在墙上画出一幅八、九尺高的武圣关公像,家人看了惊叹不已。
不过天才往往有着极度偏执的一面,陈洪绶性格同样如此,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陈洪绶,看看他到底是个怎样的艺术家。
一、天才总有无师自通的地方
说起陈洪绶,在绘画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业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绘画水平要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你看这个人就有这么大的造诣和名气。
有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这就是说一个人从小的时候就能看出他今后的作为。
陈洪绶也不例外。
陈洪绶
(1598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
(这多的名与号,就有点不一般呀),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
(今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说来这个陈洪绶,幼年家境贫寒,稍通人事就喜欢拿树枝画来画去,有传说陈洪绶在四岁的时候到他的岳父家,把他放在室内等候,他看了看这新粉刷的墙壁,觉得太空了,趁人不注意就爬上桌子,在墙上画了一尊八九尺高的关公像
(哇,一个小娃娃,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这尊关公像,神态逼真,威武雄豪,好似真的关公立于墙上,以至于他岳父
(应该是未来的岳父吧)回来一望,对着墙上的关公倒身便拜,叹为观止
(牛,不一般的牛)。
于是,这个房间从那以后就成了供奉神圣关老爷的地方。
父母看到他拥有绘画天赋,就遍寻画师教他作画,技艺倍增,可惜的是,父亲在他九岁时离世,临终时嘱咐母亲此子必成大器,千万让他有所造就
(可怜天下父母心)。
于是,在他十岁那年,拜“武林画派”创始人蓝瑛为师,当老师的蓝瑛看到陈洪绶的人物画时也是自愧不如。
竟然从此立誓不画人物画,说“此乃天授也”。
二、人间自有为画痴
说起这陈洪绶陈老莲,他性情古怪
(历来大师多古怪),太多事情总是让人出乎预料
(与众不同)。
他还有一个爱好和李白媲美,那就是喝酒,每次逢喝必醉,醉后必画,而且越是喝酒就越有灵感,
(这古代能成诗仙画仙的都这样吗?改天咱们也试试看能成什么仙,依我看一准能成兔
(吐)仙)民间有这么一个传闻,说这陈老莲比较喜欢美色,是无妇不饮酒,无妇不入寝。
有文曰: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可能这也是陈老莲及所有酒客的座右铭吧!这陈老莲两个爱好,一是饮酒,二是女色,这真是人间一绝呀!
他好色的程度非同一般,家中有诗词歌赋美貌并存的贤慧娇妻,他方觉不够,在他二十三岁那年,游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时发生了一件令陈洪绶难以忘怀的事情:当时西子湖畔貌美如花的名妓董飞仙,骑着娇艳的桃花马,带着亲手剪制的质量上乘的生绡,找到了陈洪绶,乞求为她画一幅莲花。
并温酒研磨,这美酒和美人,刹那令陈老莲无法抗拒,更是灵感活跃,兴然勃然,提笔作画,笔走丹青,才有了一段活色生香的莲花图。
后来陈洪绶在北京的时候,有一次竟然还梦到了这个令人销魂的美人娇娃,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梦故妓董香绡》,来回忆那段风花雪月。
想必这美人也是个柔情似水令陈老莲无法忘怀的女人。
而定香桥在苏堤之映波桥与锁澜桥间,西接花港观鱼,至今尚存。
下面全诗奉上,请各位一观:
《梦故妓董香绡》
长安梦见董香绡,依旧桃花马上娇。
醉后彩云千万里,应随月到定香桥。
三、不畏权贵,甘拜石榴裙下
要说这陈老莲也是古怪至极,清军入关时,陈洪绶在浙东被掳,清军一个当官的听说陈老莲的大名,慕其画才,“急令画,不画。
刃迫之,不画。
”
有随从告之,说这陈老莲喜好美色和美酒,于是以酒与妇人诱之,居然画了。
到了半夜,陈老莲酒醒了,他又想起自己的爱国情结,抱起自己的作品逃之夭夭,他跑了!你说可笑不可笑。
酒和女人,在陈洪绶看来并不有伤他的自尊和人格,这是真性情真肝胆。
他对于那些豪强有势力的“客”要买他的画,无论怎么恭敬,甚至用刀架在脖子上,他都“虽千金不为搦笔”。
据说有一次,一个大官把陈洪绶骗进船里,说是请他鉴定宋元人书画。
船开行后,就拿出绢素强请他作画,陈洪绶大怒,谩骂不绝,趁人不备跳水自杀,坚决反抗拒绝。
把那大官弄得很没趣,只好作罢,后来又转托他人代为求画,陈洪绶“终一笔不施也”。
这也是他不畏权贵的一面,令人敬佩。
四、童心未泯古怪精灵
陈老莲由于家境贫寒,十四岁就开始卖画维生,十八岁丧母后,家中哥哥独占家产,他一人漂流在外无家可归,他追求仕途却屡屡落榜,后来卖画筹钱买到一个小官,又看透官场炎凉,人情冷暖,官吏腐败,便弃官不做。
虽然自己的画作当时炒成天价,可这并没有让陈老莲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以至于当他离世时竟然连一口像样的棺材也未能用得上,这样的凄凉用语言无法描述,我们只能在感叹之余,回过头看看陈老莲这一生,放荡不羁,自由自在,也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选择吧!
人生,无论得意与失意,欢乐与痛苦,保持真我,在沉醉与清醒中,凝成一道风景。
陈洪绶可爱纯真的一面,体现在他喜欢搞怪,就算是画男子,也给男子头上或手上等部位添几朵花,就连水浒中的插画也不例外。
他的画就如他的人,一样的怪诞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列位可以看他画的浪子燕青,小旋风柴进;更有甚者插翅虎雷横,更是给画了一个花围裙!
这等顽皮,说是顽皮或许这是他在历经世事、饱经风霜后,还仍然保留着的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
更或许是一个灵魂纯净的人无论经历多少风霜事故,他的灵魂依然能保持处子般的纯真,陈老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作者:蓝色星雨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4]。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苏轼的命运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
1、“一起”:步入仕途。
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
他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
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
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
(国家图书馆),在那里读了很多书。
神宗熙宁四年
(公元1071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
然后到密州任太守
(公元1074年),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
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可以看出,苏东坡步入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2、“一落”:大难临头。
公元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
乌台就是御史台。
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
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
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
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
政敌一心想置他于死地,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
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贬。
贬到哪里去呢?黄州。
黄州当时是下等州,贫穷落后。
长江自北向南折向东绕城而过,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长江,长江和巴河一起把黄州围得像一口井,苏东坡说:“黄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发的。
但苏东坡毕竟人才难得,宋神宗也不想太亏待他。
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就把他贬到这里来了。
3、“二起”:东山再起。
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
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4、“二落”:知难而退。
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
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
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5、“三起”:再回朝廷。
苏东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6、“三落”:一贬再贬。
公元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
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
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
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一、苏轼文学成就
1、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
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
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
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
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
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
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3、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
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
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
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
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
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如《记承天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
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
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二、艺术成就
1、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2、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宋江(?~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主人公。
原为山东省郓城县押司,眉似卧蚕,眼似龙凤,唇红囗方,身材矮小,面目黝黑,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在一百零八将中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因私放晁盖等人,被小妾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期间结交诸多英雄好汉,辗转周折上了梁山。
并接受了九天玄女赠送的天书,之后带兵征讨祝家庄和高唐州。
晁盖死后继任梁山第三任寨主,接受朝廷的招安,为了报效国家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
蔡京、童贯、高俅、杨戬4大奸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后,他们首先设计用水银害了卢俊义,再用毒药掺入御酒药毒死了宋江。
他知道了自己中毒后,李逵必然造反,这样会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于是便请李逵来喝下毒酒。
两人死后,宋江给吴用和花荣托梦。
吴用去了宋江托梦给他的蓼儿洼,看到了二人的坟墓,准备在宋江坟墓旁的树上自缢。
这时,花荣从船上飞奔到宋江坟前,两人一惊,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亡。
扩展资料:
人物故事:
1、宋江三败高太尉
宋江三败高太尉,是指《水浒传》中,梁山泊众多好汉三次大败北宋太尉高俅高太尉。
当时的水泊梁山势力越来越大,朝廷开始忌惮梁山的势力,于是派兵攻打梁山。
在说宋江三败高太尉之前,我们要先说宋江两赢童贯。
宋江聚集108好汉,在梁山泊落草为寇,举兵起义。
随着梁山的势力越做越大,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梁山这一土匪势力。
开始派正规军去对付梁山,当时朝廷派大臣童贯讨伐梁山。
但是童贯接连两次都被击败,童贯所带的手下不是被杀就是被俘,最后只剩童贯和一名手下逃回东京。
当时,童贯和高俅的关系比较不错,两人都是奸臣,有点狼狈为奸的意思。
童贯兵败之后,高俅就点起大军,讨伐梁山,来为童贯报仇,同时也是为了显示朝廷的威严。
高俅三征梁山,都以失败告终。
宋江一败高俅,败得是高俅的手下刘梦龙,党世雄,这两人是高俅大军之中领兵潜力比较强的将领了,这两人的失败,逼得高俅不得不亲自领兵。
宋江二败高俅,败得是亲自领兵的高俅,当时的刘唐烧着了高俅大军的战船,李俊和张横杀死了高俅手下的大将刘梦龙和牛邦喜。
第三次,宋江向高俅提出招安的请求,高俅拒绝了宋江的请求,还出言侮辱宋江。
宋江选取了主动出击,凿沉了高俅的最大的本钱海鳅船,还活捉了高俅本人,高俅只得同意宋江的招安请求。
2、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头市同祝家庄一般,也是黑社会性质的家族,并且里面有史文恭做教师,因为第一次劫了梁山的马屁,晁盖便出兵攻打,只因晁盖战术问题,所以失败了,而且晁盖也中箭身亡。
再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曾头市又一次劫了梁山的马屁,宋江便道:“此前有如此大的仇恨,我还没有提及,他却又来犯!”便出兵夜晚攻打了曾头市,活捉了史文恭。
3、怒杀阎婆惜
晁盖被宋江放走后,晁盖十分感激宋江,认为宋江真是配得上及时雨,便叫赤发鬼刘唐给宋江带去一封请求上山的书信,和一百两黄金,但是宋江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收黄金,只收了书信。
前几天有一对母女
(阎婆和女儿阎婆惜),因为男人死了,无钱安葬,宋江帮了她们,阎婆便把女儿许配给了宋江,但宋江是英雄好汉,不近女色,阎婆惜也不喜欢她。
一夜被阎婆逼着和阎婆惜对着两头
(就是69式,自己想去吧,但是什么都没有做!)睡了一晚上,第二天离去,想起信装在了公文袋里,而公文袋在枕头边,便回去取。
但是正巧阎婆惜看到了公文袋里的书信,提到了梁山,晁盖,百两黄金,此时宋江正好进来,要求追还公文袋,阎婆惜不许,说除非把那百两黄金给她,她猜愿意归还,否则便声张出去。
但是宋江确实没收那百两黄金,无钱给她,她就开始大叫:“宋江杀人了!”这一叫不当紧,却勾起了宋江的念头,夺过公文袋里的腰刀便把阎婆惜的脑袋砍了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江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